每公里投资7亿元人民币,每年投资超过3000亿元,正在突飞猛进的地铁建设,遭遇着资金难题,筹资渠道和主体也相对单一。钱从哪里来?香港的“轨道+物业”模式,可以为一二线城市借鉴,但也需要配套的土地政策跟进。
资金难题
国家发改委日前组织召开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机制创新研讨会,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费志荣说,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国家已批准43个城市建设规划,总里程8600公里,目前已通车里程3400公里,在建里程约3000公里。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统计,这43座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大部分的省会城市、苏州等经济人口规模较大的地级市。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的一二线城市已囊括其中,甚至连徐州、南通、芜湖、绍兴、洛阳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三线城市也已入列。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上述会上介绍,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入运行里程要超过6000公里,“各地实际上是在加快推进,最近很多城市正在调规划、修编。”
胡祖才说,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比较复杂,投资比较大,平均每公里大概要7亿人民币,所以需要筹措巨额资金。按照规划测算,一年就要超过3000亿元,如果规模继续扩大还要超过这个数。
庞大的规模之下,“钱从哪里来”成了重中之重。“目前我们的筹资渠道和主体都比较单一。如何筹措资金来保障建设任务的完成已经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胡祖才说,轨道交通是具有公益性的,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这样也会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所以投融资机制创新势在必行,也是实现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要加大力度来推进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