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华语音乐是有偏执的。但我并不能将个中派系、风格一一道来。我只是感觉,以前感觉歌手的感情是否真挚,现在感觉节奏与路数是否高级。
我的感觉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我已经听过了很多,或者说太多。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对某位或者某几位歌手情有独钟,然后把他们的作品拿来从头到尾系统听一遍。
直到去年春天,当我发现大部分的音乐我都听不下去的时候,我明白,已经差不多听到位了。
除了听歌,我还很喜欢唱歌。
第一次进KTV是高考后的小学聚会,由于太紧张没经验直接唱劈了,这一度让我以为自己没有任何天赋。
但大学后,我彻底爱上了唱歌,逐渐成为了KTV里的麦霸。
我的嗓音并不能驾驭太高的音调(和普通人比还是有富裕的),但好在音比较稳,唱歌时也算投入,往往能收获不错的效果。
最开始我的嗓音是比较清澈的,那时我总喜欢唱林宥嘉的歌。可渐渐,我感到这种嗓音缺少了味道,便开始学习更沙哑的唱法。
转变初期,很惊喜的,我可以唱出陈奕迅的一点点感觉。但这还不够,不断入坑的我,朝着汪峰李宗盛迪克牛仔伍佰的方向一去不返。
这种磨合在2014年达到了最好的效果。那一年是嗓音和感情的巅峰,自己也用唱吧在香山的办公室里录出了几首最满意的作品。
可物极必反,那之后我的嗓子由于过多追求沙哑,把控力逐渐衰弱,到现在已难以录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了。
从2016年开始,我偶尔会写一些乐评。我喜欢过的歌手有很多,但写的最多的还是民谣。矫情也罢,故事也好,这类作品的确有很多可以渲染的地方。
之前写宋冬野,与自己的经历有些关系。写过一点赵雷,可文字质量就像我对他作品的好感一样转瞬即逝。直到李志,我开始不再代入,也不再强说愁,用最自然的方式站在上帝视角写出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其实听歌也是一样,别太代入,单纯欣赏,往往更能感受到旋律的美妙。
如今,唱歌、写乐评的能力早已退化,听歌的兴奋点也越来越难抓住,但自己还是没有改掉在地铁里戴耳机的习惯,哪怕一直切歌,哪怕没有声响。
本文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心路历程,如果你觉得我在装逼,好吧你何必说出来呢。
做人没有梦想,当个咸鱼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