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儿歌放送 >陆正兰丨流行音乐的商品符号学研究

陆正兰丨流行音乐的商品符号学研究

2023-05-10 14:56:27


摘要

当代消费社会下的流行音乐,是一种复杂的符号意义活动,既是一种精神生产,也是一种商品行为。讨论流行音乐,就不讳谈流行。作为流行音乐的符号学动力,“流行”不仅是音乐符号表意的基本方式,也是音乐文化商品的产业逻辑。本文分别从流行歌曲的符号意义渠道和商品符号渠道,探讨了流行音乐文化和商品的一体两面性。

关键词:流行音乐、商品符号、文本身份、符号分节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论》中提出“艺术生产”这个概念,并指出,艺术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作为文化产业的流行音乐,一旦卷人生产,尤其在当代消费社会下,就不可能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家的创作行为,相反,会被卷人各种复杂的商品符号活动。因此,流行音乐既是一种精神生产,也是一种商品行为。作为流行音乐的符号学动力,“流行”二字,不仅是音乐符号表意的基本方式,也是音乐作为文化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内在逻辑。


一、流行音乐是一个符号场


流行音乐是一种复杂的符号活动:围绕一首流行音乐的文本,包括各种伴随文本,如歌星表演、歌手的服饰、舞台装置、灯光音响、广告赞助、场内外报道等,都在共同建构流行音乐的文化和商品价值。流行音乐的生产与流传的基本环节包含:(词作家的)歌词一(配器、作曲家的)音乐一(歌手的)表演一(机构媒介的)传播一(歌众粉丝的)传唱,五个环节合力起作用,背后的“创意一生产一营销一消费”构成了一条当代音乐文化商品的产业链。歌曲的创作和生产口的,在于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的流行。既是文化产业,就需要产品“畅销”流行,流行音乐实为文化性和商品性一体两面。然而,任何个体选择行为,都不能造成流行这种文化景观。为了达到流行口的,从符号意义渠道和商品符号渠道,我们会观察到一系列精心选择、精心配合的文化商品符号策略。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世纪40年代,阿尔多诺把“流行音乐”作为“文化工业”的批判对象,并把流行音乐的受众看成是“文化消费者”,他已经明白流行音乐不可避免的商品性,只是他认为文化与商品经济不相容。这种精英主义立场的,没有能阻挡音乐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当音乐成为文化产业,它在核心层(实体唱片、音乐演出、音乐版权经纪管理、数字音乐、数字图书出版),关联层(乐器、音乐教育培训、专业音响)以及拓展层(广播电视音乐、卡拉OK、影视剧游戏动漫音乐)这三个构成面的生产、推广、销售、盈利等程序上,发展迅猛,效率奇高。据《2015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中国音乐产业2015年的总产值已经达到3018亿元。其中中国内地实体唱片产值规模为5. 59亿元人民币;音乐类演出市场规模为150亿元;音乐著作权协会的版权许可收益为1.7亿元人民币,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的总收人达到1. 55亿元人民币。在这些收益中,中国数字音乐的市场规模最大,已经达到498. 18亿元。其中PC端音乐市场规模为58. 06亿元,移动端音乐市场规模为41. 5亿元;电信音乐增值业务为398. 62亿元;网络音乐用户规模达5. 01亿。


在电子技术愈发发达的今天,随着网络通信、电台、电信的融和,这个数字会保持增长,同时会出现新的音乐传播和销售模式。比如2014年汪峰在鸟巢的演唱会的在线音乐现场,被看作新的音乐市场的标志。后来涌现的腾讯视频的“Live Music ”,优酷土豆的“星梦”,乐视音乐的“Live生活”“YY玩唱会”“陌陌现场”以及由狮子音乐平台“酷狗”剥离出的“繁星直播”,拥有草毒音乐节品牌的摩登天空推出的“正在直播”等在线音乐直播平台都逐渐“成为常态”。与视频网站一起出现的,是在线音乐现场直播的应用产品,如汪峰投资的“野马现场”,这预示着在线音乐现场直播成为音乐产业的又一个路径。


音乐产业在国外也是如此,美国流行音乐唱片工业的总产值几乎与航空工业平分秋色,暴敛了全球财富。在英国,“有调查显示,口前英国至少有500万人通过网络听音乐。统计表明,每个网络音乐的下载,平均每月检索19首歌曲;至于使用高速接人者,这一数字则上升到25首。经过推算,整个英国一年中至少有10亿首歌曲被聆听”。而在瑞典,阿巴乐队(ABBA)在它的鼎盛的70年代,每年为瑞典国库作出的贡献,超过了整个庞大的沃尔沃汽车工业集团。


音乐产业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各种不同的音乐传播和销售模式,也决定了流行音乐作为文化产业符号不同的编码方式和符号消费模式。



二、音乐创意:流行音乐的文本编码


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流行音乐生产和流传的每个环节都作了精心编码。歌词在歌曲的这种复合多媒介中,信息最清晰,因此成为歌曲意义的“定调媒介”,它决定了流行音乐的亚体裁区分,决定了其流传渠道:少儿歌曲通常在学校课堂和专门的少儿电视频道上传播;而摇滚乐将在现场音乐会上取得较好的效果;仪式歌曲也会在特定的场景传播,娱乐歌曲会在歌星音乐会,或者娱乐场所,比如KTV传播;旅游、公益歌曲等会在专题音乐会上传播等。歌词不仅决定了歌众的分层,也决定了歌曲文化意义的分层及其营销结构的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歌众传唱一首歌,都基于一个自我意义实现的意图,即用歌传达出某种共同的或个人化的意义。流行歌曲是社会心理的窗口,一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常常是社会心理与精神气候的写照。反过来说:一个时代各有其社会心理,也就有其流行歌曲。歌众不可能把意义权完全让渡给歌曲流传机构或其他因素。歌众有自己的主体诉求,歌众不是艺术家,不大可能用创作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但他们拥有等待被召唤出来的感情,也有在众多歌曲中选择并进行传唱的权利,所以,音乐从文本创意编码开始,就须符合歌曲流传的这个根本性机制。


任何文本的发送与接收,都必须有个文本身份作为支撑。作为接收者的我们不一定要追究文本发出者的个人身份,但文本本身必须具有文本身份( textual identity )。歌曲文本,有体现体裁的文类身份,体现流派的风格身份,体现性别的社会身份,体现时代的历史身份,体现用途的功能身份等作用。身份是歌曲文本在文化中的定位,也体现了它对文化的依托。在人类文化中,文本身份经常比发出者个人身份更为重要。一首歌的词作者、曲作者、策划人、出品人、录音师、演唱者,他们的身份结晶成歌曲的文本身份(例如“当代民谣”)。文本身份是文化直接作用于文本表意的结果,是文化给予一个特殊符号文本集体的规约性。一旦文本形成,文本身份就独立地起作用。一首歌,可以变成不同身份的文本,例如《太湖美》这首歌:用在城市形象的宣传中,它就是宣传身份;如果用在食品广告中,就是广告身份;用在一台音乐会中,它就是乡情歌曲音乐身份。

 

歌曲文本身份不但体现了文本表意的社会维度,也体现出它的商业维度。一首歌曲的文本身份,不仅仅是发出者(词作家、曲作家、音乐公司制作者等)的价值意图,更是取决于文化和商业的“预设”机制:商业消费、阶层分野、符号价值、性别偏见、集团使用,等等。


歌曲传播中含有多种信息:语言、音乐、形象、画面、故事,甚至历史、文化、风格等。它们都可以从任何一方面和表现对象进行锚定。比如,对于旅游形象歌曲,地素锚定最为重要,因为它是作为一个地方形象符号呈现的。如今哈尔滨市歌《太阳岛上》,最初流传于1979年,,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一部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中的插曲。多年过去,歌曲早已脱离了电视语境而广泛流传。“太阳岛”也因此成为符号制造对象的一个景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首成功的形象歌曲创造的经济文化符号效应,有时候超出想象。2010年11月8日,《南国都市报》以“一首歌,让世界知道了海南岛”为题,报道了“中国文化旅游发展贡献奖”评奖情况。这个被誉为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奥斯卡奖”,颁发给了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因为“对旅游产业产生过巨大影响”。


形象歌曲作为一种标识性的象征符号,有其迥异于其他文化样式的独特优势。歌曲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被重复实践的艺术。歌曲一旦传播,就成为一种大众参与并重复实践的文化样式,一旦象征符号具有了标识性,象征符号就会大范围地流通,进而形成新的象征价值,形成品牌效应。这种不断传唱、重复使用的文化效应是连续的、开放的、无限衍义的,此时,形象歌曲作为标识性的象征符号,发挥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强大。


本文刊载自《符号与传媒》第十四辑2017年春季号


(本期编辑:要鑫)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